在今年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节点,一个新兴专业方向引发广泛关注——扬州大学开设的"预制菜膳食工程师"微专业。这一尚未列入国家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色课程,犹如一颗投向食品产业的石子,激起社会对预制菜行业人才培养的深度思考。随着2023年"预制菜"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,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,产业发展势头迅猛,但人才供需失衡的矛盾也日益凸显,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。
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,本质上是一场饮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。从家庭餐桌到餐饮后厨,从校园食堂到航空配餐,预制菜凭借便捷高效、品类丰富的特点,逐渐成为满足多元消费需求的重要选择。但看似简单的"即热即食"背后,实则涉及食品科学、烹饪工艺、营养学、包装储运等多学科交叉知识。研发一款合格的预制菜产品,既要保证菜品风味的还原度,又要通过工艺创新延长保质期;既要把控原料配比的营养均衡,又要攻克冷链物流中的技术难题。这种复合型需求,使得传统单一专业背景的人才难以胜任,亟需培养兼具烹饪技艺与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。
当前,我国预制菜产业正面临着明显的人才断层困境。一方面,传统烹饪人才虽精通调味与火候,却缺乏对食品加工工艺、质量控制体系的系统认知;另一方面,食品工程专业人才虽掌握先进技术,却难以精准把握消费者对菜品风味的需求。这种专业壁垒导致不少企业在产品研发中陷入两难:要么风味出众但难以规模化生产,要么工艺成熟却难以打动味蕾。扬州大学开设的"预制菜膳食工程师"微专业,正是瞄准这一产业痛点,通过整合烹饪学院与食品科学学院的优势资源,构建起"理论+实践"的特色课程体系,让学生在掌握分子料理技术、食品保鲜工艺的同时,深入研习淮扬菜、川菜等传统菜系的烹饪精髓,有效填补了行业人才培养的空白。
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,预制菜膳食工程师的职业前景十分广阔。在消费端,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,对预制菜的品质、健康、个性化需求不断升级,倒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;在政策端,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预制菜产业标准化、品牌化发展,为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。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预制菜企业已超过7万家,但专业研发人员缺口高达数十万人。预制菜膳食工程师不仅能在生产企业从事产品研发、工艺优化工作,还可参与行业标准制定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,甚至延伸至营养配餐设计、饮食文化传播等领域,职业发展路径多元且前景可期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预制菜膳食工程师的培养,还承载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意义。通过将传统烹饪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既能让经典菜肴实现标准化生产,助力中华美食文化走向世界;又能通过营养配方优化、加工工艺创新,为国民健康饮食提供科学支撑。这一专业设置,不仅是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,更是对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动。
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,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实践,也是食品工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。预制菜膳食工程师作为产业发展的"关键先生",其专业价值正日益凸显。期待未来有更多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入人才培养行列,共同构建完善的产业人才体系,为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让更多安全、营养、美味的预制菜品端上百姓餐桌,书写中国饮食文化创新发展的新篇章。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