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刚刚落幕的2025水博会上,湛江市发布首项聚焦水产加工细分品类的团体标准《冻虾仁》。这一标准以“扎根湛江产业实践,着眼行业发展前沿”为定位,从多个关键维度发力,为冷冻虾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。
湛江,作为全国冻虾仁核心产区,坐拥庞大产业规模。其冻虾仁年产量超15万吨,占据全国冻虾仁市场份额30%以上,年产值超百亿元,产品畅销国内外。但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,隐忧也逐渐浮现。加工过程不规范,部分小作坊卫生条件堪忧,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包装,难以达到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;标准执行不到位,不同企业对虾仁规格、品质的把控尺度不一,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食用体验,更制约了整个产业向更高质量迈进。
此次推出的团体标准,精准聚焦产业痛点,在国家标准基础上精雕细琢。在产品分类上,进一步细化,依据虾仁品种、产地、加工工艺等因素,让消费者能更清晰辨别产品差异;对品质缺陷数严格限定,如黑斑、断节等影响观感与口感的问题,给出明确量化指标,倒逼企业提升加工精度;标签环节也实现全面升级,除常规信息,新增储存条件、建议烹饪方式等内容,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。通过这些优化,生产规范得以强化,从源头的原料采购,到中间的加工流程,再到终端的产品出厂,都有了更细致、更严格的准则。
从质量管控维度看,标准是产业发展的“定盘星”。它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质量参照系,助力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。以往因缺乏细化标准,企业在质量提升上方向不明,如今有了明确指标,企业便能有的放矢地改进工艺、更新设备。例如,通过对加工车间温度、湿度的精准控制,减少虾仁氧化变色;运用先进分拣技术,降低品质缺陷率。这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,还增强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,让湛江冻虾仁以更优质的形象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。
产业协同层面,标准则是产业发展的“黏合剂”。它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合。上游养殖户依据标准调整养殖策略,为加工企业提供更符合要求的原料虾;中游加工企业以标准为指引,提升产品品质;下游销售企业也能依据标准,精准对接市场需求,进行产品推广与销售。整个产业链在标准的串联下,形成有机整体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,共同抵御市场风险,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。
标准实践领域,标准更是产业发展的“助推器”。标准的实施,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实践。为达到更严苛的标准要求,企业积极探索新技术、新工艺,如采用液氮速冻技术,更好地保留虾仁营养与口感;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,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稳定性。这些创新成果,不仅应用于冻虾仁生产,还可能辐射至整个水产加工行业,带动行业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。
《冻虾仁》团体标准的发布,是湛江冷冻虾仁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。它实现了“以标准细化促产业规范、以规范升级促行业发展”的良性循环,切实发挥了对国家标准的补充细化作用。展望未来,期待这一标准在实践中持续完善、广泛推广,引领全国冷冻虾仁市场朝着规范化、高质量方向稳健前行,让消费者能放心品尝到美味、安全的冻虾仁。
我要评论